
“在视觉检测中,打光的首要任务不是‘照亮’,而是‘塑造’——它通过控制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,将被检测的‘特征’凸显出来,同时将无关的‘噪声’抑制下去,从而成为整个系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。”
下面我们系统地阐述打光在视觉检测中的关键重要性。
视觉检测系统的目标是“看见”人眼难以稳定、快速判断的特征。打光方案直接决定了相机能“看到”什么。
凸显目标特征: 你需要检测的是划痕、凹陷、字符还是尺寸?正确的打光能让这些特征与背景形成最大的对比度。
例1:检测光滑表面上的划痕。 使用低角度环形光(暗场照明)。光几乎平行于表面,完好表面会像镜子一样将光反射到别处,在相机中呈现黑色;而划痕会破坏镜面反射,将光散射进相机,从而呈现为明亮的白线。
例2:读取塑料上的激光雕刻码。 使用同轴光。光通过分光镜垂直射向物体,平整表面将光垂直反射回相机,呈现明亮;而雕刻的凹槽会将光散射掉,在相机中呈现为黑色字符,清晰可辨。
抑制干扰信息: 消除不必要的反光、阴影、背景纹理,让检测目标“孤立”出来,简化后续的图像处理算法。
例:检测电路板上的焊点。 如果使用漫射圆顶光,可以消除元件高低不平产生的杂乱反光和阴影,得到一个光照均匀的图像,便于统一阈值分割。
一个不稳定的打光方案,会让再先进的算法和相机都无能为力。
稳定性与重复性: 工业环境要求7x24小时稳定运行。一个好的打光方案能抵抗环境光的变化、元器件的微小位移、物体表面的自然波动,确保每次拍摄的图像基本一致。不稳定的光会导致检测结果时好时坏,系统完全不可用。
精度: 对于高精度的尺寸测量,光线边缘的对比度决定了算法能找到的边缘位置。高对比度的清晰边缘能实现亚像素级别的测量精度;而模糊、暗淡的边缘会引入巨大误差。
处理速度与效率: 一幅光照均匀、特征对比鲜明的图像,可以大大简化图像处理算法的复杂度。算法可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阈值分割就能完成任务,而不是动用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。这直接降低了计算成本,提高了检测速度(FPS)。
成本效益: 一个优秀的打光方案,可能允许使用更低分辨率的相机、更普通的镜头和更简单的算法来完成同样的检测任务。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整个项目的成本。
| 打光方式 | 原理与特点 | 典型应用 |
|---|---|---|
| 环形光 | 从镜头周围均匀照射,消除阴影。 | 通用检测、字符识别、尺寸测量。 |
| 条形光 | 可调节角度,形成特定方向的阴影以凸显纹理或高度差。 | 检测表面凹凸、纹理、焊缝跟踪。 |
| 同轴光 | 提供垂直于物体的光线,消除反光,凸显表面轮廓差异。 | 检测光滑表面的划伤、凹陷、激光雕刻字符。 |
| 背光 | 物体位于光源和相机之间,产生高对比度的清晰轮廓。 | 精确尺寸测量、孔位定位、透明体杂质检测。 |
| 圆顶光/漫射光 | 光线经过多次漫反射,形成非常柔和、无方向的光,消除镜面反光。 | 检测多曲面、反光物体(如金属、镀层)的表面缺陷。 |
| 低角度光(暗场) | 光线以极低角度照射,只有不平整处才会将光反射进镜头。 | 检测光滑表面的微小划痕、凸点、雕刻。 |
在视觉检测项目中,“光”是系统的输入信号源头。如果源头信号是“脏”的(低对比度、不稳定、有干扰),那么后续的“清洗和处理”(图像算法)将事倍功半,甚至完全失败。
因此,业内流传着一句经典的话:
“视觉检测,三分靠相机,七分靠打光。”
在着手一个视觉检测项目时,最先、最需要投入精力去研究和实验的,就是打光方案。 选择一个合适的打光方式,是确保项目成功、稳定、经济的最关键一步。